聯系電話:
15821734033
細胞學說的內容和意義
主要內容:
1. 細胞是有機體,一切動植物都是由單細胞發育而來,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(不可描述成“一切生物都是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",因為病毒等生物并不具有細胞結構)
2. 所有細胞在結構和組成上基本相似
3. 新細胞是由已存在的細胞分裂而來
4. 生物的疾病是因為其細胞機能失常。
5.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。
6. 生物體是通過細胞的活動來反映其功能的。
7. 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,既有他自己的生命,又對于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。
8. 新的細胞可以由老的細胞產生。
重要意義:
細胞學說論證了整個生物界在結構上的統一性,以及在進化上的共同起源。這一學說的建立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,并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。恩格斯曾把細胞學說譽為 19 世紀zui重大的發現之一。 施萊登和施旺的細胞學說為 19 世紀細胞的研究指出了方向。然而,他們雖然正確地指出新的細胞可以由老的細胞產生,卻提出了一個錯誤的概念即新細胞在老細胞的核中產生,由非細胞物質產生新細胞,并通過老細胞崩解而完成。由于這兩位科學家的,使得這種錯誤觀點統治了許多年。 許多研究者的觀察表明,細胞的產生只能通過由原先存在的細胞經過分裂的方式來完成,1858 年德國病理學魏爾肖 (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) 概括為“一切細胞來自細胞" (Omnis cellula e cellula) 的論斷,這不僅在更深的層次上揭示細胞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本質,而且通常被認為是對細胞學說的重要補充,甚至有人認為直至于此細胞學說才全部完成。 盡管細胞學說的某些部分已成為歷史的陳跡,然而其中心思想仍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后來生物學的發展,任何生物學的重要問題都必須從細胞中尋求zui后的解答。
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區別:
1、真核細胞具有由染色體、核仁、核液、雙層核膜等構成的細胞核;原核細胞無核膜、核仁,故無真正的細胞核,僅有由核酸集中組成的擬核。
2、真核細胞的轉錄在細胞核中進行,蛋白質的合成在細胞質中進行,而原核細胞的轉錄與蛋白質的合成交聯在一起進行。
3、真核細胞有內質網、高爾基體、溶酶體、液泡等細胞器,原核細胞沒有。
4、真核細胞的有絲分裂是原核細胞所沒有的
5、真核細胞含有的線粒體,為雙層被膜所包裹,有自己*的基因組、核酸合成系統與蛋白質合成系統,其內膜上有與氧化磷酸化相關的電子傳遞鏈。
細胞周期、細胞分化、細胞凋亡的定義。
細胞周期:細胞在形態上發生周期性變化;有一段時間可以看到細胞分裂過程的明顯變化。從一個母細胞生成兩個子細胞,成為分裂期,然后,從子細胞產生至下一次分裂開始,經歷。一段較長的時間的分裂間期,分裂間期中,細胞再為下一次分裂做準備。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方法,可以檢測到分裂間期里有一段時間,細胞活躍地進行DNA合成,所以把這段時間稱為合成期(S期)。處于M期和S期中間的前后兩段時間分別稱為:*間期(G1)和第二間期(G2)。
細胞分化:一個或一種細胞,其分裂增殖產生的后代細胞,在形態、結構和功能上相互間不同,并于親代細胞也不相同,這個過程稱為細胞分化。
細胞凋亡:是指為維持內環境穩定,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。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不同,細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動的過程,而是主動過程,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、表達以及調控等的作用,它并不是病理條件下,自體損傷的一種現象,而是為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而主動爭取的一種死亡過程。
有絲分裂各期的特點、減數分裂的意義
有絲分裂:
前期:核膜消失,染色體逐漸形成,紡錘體顯現。
中期:染色體排列再細胞中部的赤道板上,著絲粒逐漸分為兩個,意味著姐妹染色單體準備分開。
后期:隨著著絲粒相連的微管蛋白的收縮,姐妹染色體分開。分別被蠟像細胞的良機。與此同時,連在兩次的紡錘體極上的另一套微觀是細胞被拉長。
末期:已被分開到兩側的兩組姐妹染色體逐漸回復到染色質狀態,核膜重新形成,可以看到兩個細胞核和核內的核仁。
減數分裂的意義:
增加了生殖細胞的遺傳多樣性;隨著同源染色體數目的增大,組合的可能性極大的增大。這也意味著遺傳多樣性的極大增大。
總之,減數分裂的機制,使生殖細胞,從而也使后代受精卵細胞的遺傳多樣性大為增加。比起無性繁殖來,有性生殖的后代比它們的親代有更強的適應能力。所以有性生殖的出現是生物進化歷*一步大的飛躍。